緣起

INTRODUCTION
自2012年由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發起辦理全國科普論壇以來,這個論壇已形塑為國內各公、私立博物館從業人員、關心科普教育之研究人員或學者專家、各級學校教師與社會人士,每年一度理念與實作對話、經驗交流與反思互動的盛會。過去十年間,科普型態由傳統的展示、動手做、科學演示、演講、營隊、平面出版物,擴及到影視媒體、數位社群網絡、擴充或虛擬實境科技製作;科普的工作者從科學博物館、大學、師資培育機構的成員,擴及到媒體記者、影片製作者、文創工作者和網路小編等。今日科普型態多元、隊伍壯盛,期盼能繼續藉由全國科普論壇作為各界與科學館所精進全民科學素養的協作平台。

研討主題

TOPICS
現今臺灣社會許多科學/科技應用引發各種社會爭議及討論,例如核電存廢、綠能開發、疫苗政策、藻礁保育、進口瘦肉精肉品或核汙染地區食品、基因編輯及基改食品及空汙防治等社會性科學議題,因此,有科學依據的政策對於解決當今社會面臨的爭論議題至關重要;然而,因社會上利益團體、政治考量及社會變遷等多種力量交織形塑而引發社會各方對立,模糊科學技術影響社會的本質,而無法以科學證據來決定科學與科技政策,更因為由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及多數民眾少有參與社會性科學議題討論的經驗,而無法讓此科學/科技影響社會議題能讓民眾參與,平和的制定民主的科學政策,解決此些科學/科技應用引發的社會爭議問題。

如何在環境永續、經濟需求以及社會需求之間取得平衡,考驗決策者的智慧。COVID-19疫情帶來的重要教訓是,一項政策是否有效,取決於公眾對其接收到的科學資訊透明及對政府應對措施的信任程度,是故,加強科學知識的傳播,同時加強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和信任,以提高科學政策制定的品質和執行效率,是解決此類社會爭議的重要途徑!

然而,由於現今社交媒體平臺提供快速、易懂、易消化的新聞更新,而且能夠隨時與家人和朋友分享,因此許多人依賴社交媒體平臺作為資訊來源,卻也造成這些管道助長錯誤資訊的傳播,挑戰並破壞公眾對科學的信任,影響公眾對科技議題建議和行動參與政策制定的反應。由於公眾對科學資訊的信任是關鍵要素,讓公眾接觸和參與科學進程將有助於提高對科學的信任度。而如何培養和提高公眾對科學的信任和參與,「科普賦能」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透過科普活動讓民眾容易接觸科學資訊,理解科學本質及建立對科學的信任,而能以科學方法及態度面對爭議議題,打擊錯誤的訊息,探索事實的真相、以創造科學的價值及邁向永續的未來。有鑑於此,2024年全國科普論壇,特訂定以「科普賦能:信任科學、邁向永續」為主軸,探討科普活動如何堅持科學本質;信任科學力量;創造科學價值;邁向永續未來的目標。

這場在南台灣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舉辦的全國科普論壇,期望能成為一個匯聚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從業人員、關心科普教育的學者、專家及社會人士,及國內各級學校教師及學生的科普交流平臺,提供一個分享、學習與啟發的環境,共同探討如何科普賦能,達成信任科學,邁向永續未來的目標。

辦理單位

ORGANIZERS

指導單位

主辦單位

共同主辦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